摘要: 近日,某博主曬出自己在西藏那曲納木錯保護區旅游的打卡視頻,畫面中已關閉的景點圣象天門引發了網友質疑。經過調查相關部門回應稱,圣象天門已于去年關閉。對于網紅私闖旅游禁區現象你怎么看?【示范答題】很多自然 ...
近日,某博主曬出自己在西藏那曲納木錯保護區旅游的打卡視頻,畫面中已關閉的景點圣象天門引發了網友質疑。經過調查相關部門回應稱,圣象天門已于去年關閉。對于網紅私闖旅游禁區現象你怎么看? 【示范答題】 很多自然風景區都有完整而特殊的生態系統和地質構造,出于保護環境、調整優化等綜合考量會暫時關閉。但游客任性硬闖,很可能給當地生態造成不可逆破壞。多數非開放景點缺少旅游配套設施,有的甚至屬于地質災害點位,更重要的是,違規行為對自身安全也是潛在威脅。 明知不開放,非要偷著進。在種種警示面前有人踩紅線,我想背后有這幾點原因: 其一懲罰力度不到位:雖然相關部門在勸導阻攔外,還采取了罰款、黑名單制度等舉措,起到了一定約束作用。但對于幾百塊錢的罰金最終沒有形成有效的震懾作用。 其二平臺監管不到位:網絡平臺對相關賬號發布的視頻審核篩選不嚴謹,導致錯誤引導性視頻通過審核發布造成不良影響。平臺對于已發布視頻缺少事后巡檢,不能在發現問題后進行提示。 其三個人意識不到位:網紅為了博取流量關注忽視正確引導方向,為了“你去不了,而我能去”的虛榮心態,各博主爭相挖掘“冷門秘境”“原生態未開發景區”,更編出種種攻略忽悠網友“沖就對了”。 為了盡早規范網紅私闖旅游禁區亂象,讓景點得到真正保護需要通過以下方式多管齊下。 其一監管查罰有力度:監管部門要形成長效機制,根據實際影響提高違規成本,才能形成有效震懾。相關部門理應與時俱進,及時把這一類信息納入日常監管范圍,尤其對那些“指歪路”的所謂攻略,盡快展開大范圍專項整治行動。 其二平臺審核有精度:網絡平臺要守土有責擔起主體責任。對主播賬號進行分類分級管理,審核做到嚴進嚴出,對于違規賬號做到限流禁封,如此這樣從根本上減少跟風行為,從而遏制流量沖動達到凈化網絡環境的目的。 其三宣傳方式有廣度:通過互聯網,電視媒體等多種方式向網絡用戶樹立正確價值觀,有自我辯別能力。引導他們從社會主義價值觀中恪守底線思維紅線意識,守好文化宣傳陣地規范自身行為。 草不鋤則田荒,網絡天地同理。治理亂象不是為了束縛主播發展,而是鼓勵其深耕內容。加強規范不是行業的終點,而是發生蝶變的新起點。如此這樣網絡的正能量可以充沛,主旋律可以高昂。 |